(資料圖)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4月11日晚,上海木偶劇團大型多媒體皮影戲《花木蘭》亮相首屆全國小劇場“紫金杯”優(yōu)秀劇目展演,在南京精彩上演。
這部曾獲得“金火花”“金小丑”“金獅獎”等眾多國內(nèi)外大獎的海派皮影戲,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讓傳統(tǒng)非遺文化得到活態(tài)傳承。
海派皮影戲《花木蘭》取材于民間花木蘭的傳說:魏朝,匈奴進犯,邊陲告急,朝廷征兵抵御侵敵,花木蘭毅然決定女扮男裝去從軍。春去秋來,她在軍中經(jīng)受了各種考驗贏得了士兵的愛戴,成為軍中骨干。朝廷本欲為花木蘭加官進爵,但她卻不為所動,只想辭官回家種田,希望從此天下太平,百姓過上安寧的日子。
230多場、13個城市,皮影戲《花木蘭》曾獲得“金火花”“金小丑”“金獅獎”等眾多國內(nèi)外大獎。該劇不僅傳承著非遺藝術、講述中華故事,還將傳統(tǒng)融入了現(xiàn)代多媒體:影像與影燈的銜接和舞臺燈光的布局,讓皮影與多媒體影像天衣無縫融合在一起,共同營造“關山度若飛”的感受。同時,皮影幕從傳統(tǒng)的4米寬拓展到8米寬,將電影蒙太奇語匯融入其中,讓皮影有了特寫、遠近景的處理,宛如觀看一場IMAX大片。
在海派皮影戲《花木蘭》中,皮影褪去大紅大綠的民俗色彩,在人物形象上偏向動漫夸張的理念,栩栩如生又個性鮮明。而獨具匠心的陰陽面刻畫雕工、黑白水墨畫的風格,使得“寒光照鐵衣”的畫面愈發(fā)真實而富有沖擊力,又不失海派皮影的細膩與唯美,亦真亦幻。
“該劇具有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意境,抽象的視覺語言給觀眾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間,也為傳統(tǒng)影戲的傳承與發(fā)展提供了參考,讓人們更好地理解簡練的線刻,同樣可以述說復雜的故事?!敝醒霊騽W院偶劇系教授胡萬峰評價說。
(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高涵 羅聰懿 江蘇新聞廣播/顧倩穎 編輯/高若婷)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