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寧波網(wǎng)記者 王悅寧 通訊員 儲明光 宓伊沛
宣紙盈香,水墨丹青;一卷素箋,落紙煙云。8月17日,走進鄞州區(qū)東勝街道張斌橋社區(qū)的黨群服務中心,一幅長5米寬0.5米的水墨淡彩畫緩緩展開在記者眼前,張斌橋、古藤橋、史家宗祠、東郊路小學……一座座有年代感的古建筑躍然紙上。
【資料圖】
“小時候我就在這里上學?!薄皬埍髽蚴俏乙郧吧习嗟谋亟?jīng)之路?!爆F(xiàn)場,居民看著畫中的情景,回憶滿滿。
憑記憶還原兒時情景
畫這幅畫的人,是一位名叫董玉貴的老人,今年70歲,雖然沒有接受過正規(guī)美術(shù)教育,但從小喜歡畫畫的他,三易其稿,畫了這幅水墨畫卷。他說,從小在這塊土地上長大,對這里的一切有著揮之不去的記憶,于是決定將那時的情景畫出來。
《張斌橋至古藤橋全景圖》,最右為董玉貴
隨著畫卷的徐徐展開,古色古香的氣息撲面而來。這幅水墨長軸圖名為《張斌橋至古藤橋全景圖》,描繪的是上世紀50年代的東郊路和賢良巷情景。
湊近看,大家無不為董玉貴的畫技感到震撼,上面活靈活現(xiàn)地描繪著游玩的孩童、劃船的船家、騎行的車夫等場景,還有張斌橋、圣教堂、史家宗祠等栩栩如生的地標建筑。惟妙惟肖的人物動態(tài)和神情,耳旁仿佛傳來了街邊商鋪的叫賣聲。
局部特寫
“兒時的記憶最為深刻,還記得當時在張斌橋上玩耍,乘船去天童春游,每次買菜一定要過橋,還經(jīng)常到河對岸捉泥鰍,這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董玉貴滔滔不絕地向記者講述著記憶中的景象,他表示,為了完成這幅畫,經(jīng)過了三次修改,畫中的場景全憑記憶。為了能夠盡量達到真實,創(chuàng)作中董玉貴還經(jīng)常征求老同學,老鄰居們的意見?!拔揖拖M梢员M可能畫出原貌?!?/p>
局部特寫
想用畫留住消失歲月
董玉貴出生在張斌橋這一帶,從小就喜歡畫畫,空閑時會收集各種好看的圖片,或是對著小人書上的人物進行模仿?!靶r候家境普通,畫畫用的筆紙、橡皮等用品都是平時捉泥鰍、撿橘子皮曬干賣掉換來的錢?!北M管條件有限,但董玉貴一直初心不改,堅持自己創(chuàng)造條件畫畫。
年輕時,不管是在哪里,他都會時不時拿出鉛筆,涂涂抹抹,畫些鳥蟲花草。2013年,董玉貴退休,畫畫便完全融入了他的生活。
老戰(zhàn)友肖像
這些年,董玉貴的作品很多。一開始,他看著連隊戰(zhàn)友的照片畫肖像。他筆下的戰(zhàn)友或憨態(tài)可掬,或稚氣乖巧,或英氣俊朗,不僅得到了戰(zhàn)友的點贊,還刷爆了朋友圈,這讓他信心倍增。
小區(qū)鋪瀝青路面
之后,他開始找身邊事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退休后的他住在明東小區(qū),2020年,正值小區(qū)大規(guī)模改造,于是他把工人們熱火朝天的干活場景和小區(qū)日新月異的變化用畫筆淋漓盡致地展示了出來。
跳皮筋
這些年,年紀漸長,董玉貴開始懷舊起來,畫起了兒時的點滴小事,貨郎擔、打彈子、放風箏、唱新聞……每一幅情景小圖,都刻畫得尤為生動。而今的《張斌橋至古藤橋全景圖》是董玉貴懷舊系列的又一創(chuàng)作,他表示,這幅長軸圖還只是序章,今后還會畫下去。“希望可以用自己的畫,留住消失的歲月,留住鄉(xiāng)愁?!?/p>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