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常年以古代書畫板塊見長的保利拍賣,吳彬《十面靈璧圖卷》在此次15周年慶典拍舉槌之前就被視為其壓艙石。10月18日夜,圖卷以1億元起拍,最終含傭金成交價5.129億元人民幣。截至目前為止,成為2020年度全球最貴中國藝術品,同時斬獲中國古代藝術品拍賣成交記錄的桂冠。新紀錄誕生的背景也成為業(yè)界人士廣議的話題:近年來藝術品市場處于調整期,又疊加疫情的影響,被稱為近十年來億元拍品數量最少的一年。因此,高價精品更成為拍行們在諸多壓力下生存、競爭的關鍵籌碼。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蔣迎春在拍前指出,相對來說普通作品所能帶來的回報是很有限的,有特點、有特色的藝術品才有可能實現(xiàn)意想不到的收益。
歷時一小時的競逐
10月18日晚間,吳彬《十面靈璧圖卷》的破紀錄成交成為今年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高光時刻,十余位藏家長達一個小時的激烈競拍過程被業(yè)界樂道。
據介紹,拍賣現(xiàn)場僅允許手持金色扇形號牌的競買者出價,并且必須繳納3000萬元的保證金。圖卷以1億元起拍,場內買家迅速舉價2億元,三分鐘內場內競價升至3億,十分鐘內突破4億元。隨后場面進入膠著狀態(tài),電話委托及現(xiàn)場出價此消彼長。拍賣全程近1小時,最終圖卷以4.46億元人民幣落槌于8133號牌的買家,含傭金成交價5.129億元人民幣。截至目前為止,此件拍品成為本年度全球最貴中國藝術品,同時斬獲中國古代藝術品拍賣成交記錄之桂冠。
“藝術精品三十年后依然是精品。三十多年前的121萬美元,到如今的5.129億元,曾經的最貴中國古代書畫到現(xiàn)在依舊是最貴中國古代書畫。”在拍場上見證了這一競拍時刻的書畫收藏家劉偉玉感慨。公開資料顯示,1989年《十面靈璧圖卷》在紐約蘇富比秋拍以121萬美元(約合825.8萬元人民幣)成交,打破了此前中國古代繪畫拍賣的最高記錄。31年后首次亮相拍場,再度創(chuàng)造了歷史。
在業(yè)界人士看來,獨特的文化藝術價值和知名的收藏來源讓《十面靈璧圖卷》價格高筑。吳彬被認為是晚明人物“變形主義畫風”和“復興北宋經典山水畫風”的主要倡導者和領導者之一?!妒骒`璧圖卷》描繪的是“石隱庵居士”米萬鐘所藏罕見奇石,技法和內涵都在畫史上較為罕見。拍品來源于美國重要私人收藏“十面靈璧山居舊藏”。該出處早已成為拍場“金字招牌”,但凡有藏品現(xiàn)身常引來眾多藏家的競逐,而吳彬《十面靈璧圖卷》正是重中之重。
拍賣結束后,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蔣迎春表示:北京保利十五周年慶典拍賣非常榮幸得到藏家信任推出十面靈璧專場,從拍賣結果看,所有拍品均大幅溢價成交,其中吳彬《十面靈璧圖卷》受到全世界中國傳統(tǒng)藝術收藏家的廣泛關注,并在十余位頂級藏家的激烈競拍中打破十年來中國古代書畫的世界紀錄,使中國藝術品市場受到了極大的鼓舞。
特色精品受熱捧
最新統(tǒng)計數字顯示,保利十五周年慶典拍中,中國古代書畫部及古籍文獻共計推出三個專場,410余件古代繪畫作品,最終以10.259億元收官。作為其中唯一一件過億的作品,《十面靈璧圖卷》成交價格占據了半壁江山。
挖掘有特色的精品策略,正在得到市場的積極反饋,且越來越成為拍行的競爭焦點。此次保利十五周年慶典拍之前,蔣迎春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購藏應著重找出精品、有代表性的作品或者題材特殊的作品。他指出,“相對來說,普通作品所能帶來的回報是很有限的,有特點、有特色的藝術品才有可能實現(xiàn)意想不到的收益。以中國近現(xiàn)代書畫為例,大浪淘沙之后,深受市場追捧的也就二三十個藝術大家,而且光看名頭沒用,以后不看尺幅、不看大小。因為名家作品中能稱得上代表性的只是一小部分,隨著市場的不斷成熟,這一趨勢還將更加明顯。”
公開資料顯示,保利拍賣曾多次以獨到精品刷新書畫紀錄。2010年黃庭堅《砥柱銘》在保利5周年春拍會上以加傭金4.368億元成交,創(chuàng)造了當時中國書畫拍賣史新紀錄。2017年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季拍賣會的“震古爍今——從北宋到當代的中國書畫”專場拍賣中,齊白石《山水十二條屏》加傭金9.315億元成交,成目前全球最貴中國藝術品。此次吳彬《十面靈璧圖卷》斬獲了中國古代藝術品拍賣成交桂冠,也是最貴單件中國藝術品。
在藝評人王晶晶看來,吳彬《十面靈璧圖卷》的亮相可以說是奇作的奇襲。“有評論稱,該作品除中國傳統(tǒng)繪畫筆墨外,又參以幾何原理、音律節(jié)奏、五行之說,可謂奇作,‘千變萬化、精妙絕倫’。”北京商報記者看到,也有網友通過微博表示,該作“打破了很多人對國畫的‘誤解’。”
“好貨不惜售”的市場
談及《十面靈璧圖卷》破紀錄成交釋放出的市場訊息,藝評家齊建秋表示高價出現(xiàn)并非偶然,或許市場的“分水嶺”已經到來:“在拍賣前夕,就已得知多位外地藏家前來有意參與競拍。5億元的價格超出了一些人的預期,但從十月份拍賣的整體情況來看,已有先兆。華藝國際、中貿圣佳等近期拍賣的成績都不錯,千萬元的精品數量可觀。”齊建秋指出,吳彬作品的紀錄釋放出了一個強烈的信號:一些資金的流向正向藝術品市場傾斜。“藝術市場經歷多年的調整,停滯不前的情況正在改觀,從低谷中攀登的趨勢正顯。”
據了解,在近期收官的華藝國際北京首拍最終斬獲20.1億元,2件拍品成交價超過億元,32件拍品成交價超過千萬元,并誕生了3項成交紀錄;中貿圣佳25周年春拍也誕生了14件千萬級別拍品。在這些拍場上,有“最貴日記”釋出——經過長達60分鐘的激烈競投,逾百口叫價,《胡適留學日記》最終以1.3915億元高價成交,創(chuàng)下文人手稿最新紀錄;還有潘天壽巨制《耕罷》在兩年時間的再創(chuàng)新高。
在業(yè)界人士看來,今年特殊的疫情環(huán)境之下,資源和資本集中化的現(xiàn)象將體現(xiàn)的更加明顯,這也凸顯出市場加速變革洗牌的趨勢。優(yōu)質企業(yè)的拍品征集、市場運作、品牌形象正在成為決定市場走勢的重要因素。高價精品更成為拍行們在諸多壓力下生存、競爭的關鍵籌碼。
“今年春夏雖然不及10月份的拍場熱鬧,但也有許多精品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有的是社會上征集到的多年未面市的生貨,有的是拍行的舊藏,等等。雖然整體拍品數量不如往年,但可以看到精品頻出。”季濤指出,“好貨不惜售”的情形值得關注。
“市場在回暖,一些年底將至的大型秋拍也有望取得更好的成績。但對于拍行來說,征集時間密集,難度也更大了。拍賣行的競爭力最終集中體現(xiàn)在拍品上。”齊建秋指出。(記者 胡曉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