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化”琴琴腹標注。
“揚州收藏家多古琴,其最古者,惟馬半查家雷琴,內(nèi)斫‘開元二年雷霄斫’。” 清代《揚州畫舫錄》中的這段記載,道出了揚州的古琴文化。記者昨?qū)TL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古琴藝術(shù)(廣陵琴派)代表性傳承人馬維衡,請他說說——
(相關(guān)資料圖)
4月7日,在廣州白云山麓的松園,中法兩國元首品茗、聽琴。傳出的相關(guān)畫面中,現(xiàn)場演奏的一張千年古琴“九霄環(huán)佩”引起網(wǎng)絡(luò)刷屏??赡苓€有一些讀者不知道,揚州亦是中國古琴之鄉(xiāng)。記者近日專訪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古琴藝術(shù)(廣陵琴派)代表性傳承人馬維衡,請他為我們講述一段揚州古琴的文化故事。
收藏
揚州現(xiàn)藏最老的琴是啥年代的?
最近馬維衡經(jīng)常出差,面前的他剛參加河南蘭考首屆“中國民族樂器(古琴)制作大賽”歸來,一路風塵仆仆……
話題從本月初亮相中法元首會面、一直刷屏的千年古琴“九霄環(huán)佩”談起。揚州是收藏古琴很重要的地方,據(jù)《揚州畫舫錄》記載,“揚州收藏家多古琴,其最古者,惟馬半查家雷琴,內(nèi)斫‘開元二年雷霄斫’?!?《蕪城懷舊錄》記載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nóng)曾收藏有唐琴。
目前揚州仍收藏有唐宋以來的古琴,其中一張琴距今一千多年,琴頸背面用篆體刻有“神化”二字,琴腹內(nèi)有民國期間古琴家吳浸陽標注:“此琴乃唐人雷威制”。 雷威是唐代著名的古琴制作家,最近刷屏的“九霄環(huán)佩”琴就是他的杰作。還有一張宋代的古琴,據(jù)考證,它的第一主人為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清代由《四庫全書》編纂者紀曉嵐收藏,該琴斷紋極其精美,在歷代古琴里面,這張琴的斷紋是很罕見的。此外,揚州私人藏家手里有北宋名琴制作家馬希仁制作的古琴,無論造型與音色,在傳世古琴里面都屬于上乘。
馬維衡自己也建立了一個古琴收藏館,里面收藏有各種古琴、古琴譜,還有不同的制琴材料和制琴工具。數(shù)年前,聞知有人出售宋代名琴,為將其收入囊中,馬維衡幾乎傾盡所有。
“收藏也是一種保護”,在馬維衡看來,無論是古琴的收藏,還是對琴曲琴譜的收集整理,都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揚州古琴文化。
馬維衡撫琴中。受訪者供圖
探尋
千年古琴為何還能發(fā)聲?
“因為古琴的制作很獨特,其他樂器里面只有一個木胎,像古箏、琵琶等,古琴在木胎外面,還有一層厚厚的漆胎,這個漆胎,是用生漆和鹿角霜調(diào)成的,披在木胎外面使古琴更加耐磨,同時抑制了古琴的過度震動?!瘪R維衡解釋道。
古琴年代一久,它的漆胎就會形成斷紋,斷紋生成之后不僅會帶來滄桑的美感,同時音質(zhì)更加松透,“千金難買斷紋琴”,琴人對年代久遠的古琴是夢寐以求的,年代越久遠的古琴,美感和音色就越不一般。
明代著名戲曲家高濂曾定下古琴的九種音色標準,分別是“奇、古、透、靜、潤、圓、清、勻、芳”。其中,“奇、透、潤、芳”的音色是斫琴人遠遠做不到的,更多靠歲月慢慢浸淫,琴人不斷彈奏,在歲月中慢慢養(yǎng)護,在彈奏中漸漸古樸,這也是千年古琴音色越來越好的原因所在。
古琴還有個重要的特點——和,古琴的音強調(diào)中正、平和,通過古琴音樂特有的“和”平人不平之氣,用以端正品格、修身養(yǎng)性,使人平心靜氣、心平氣和,如《梅花三弄》《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當你沉浸其中,自然會靜下來慢下來,達到心和氣和人和的境界,從而對日常生活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正如弘一大師所言:心平、氣和,千祥駢集。
“老琴也是需要定期喚醒的,當然年代久遠了,一般不大舍得彈?!?馬維衡笑撫他收藏的古琴,頂多偶爾拿出來欣賞欣賞。除非好友相遇、知音相逢,清風明月、天朗氣清,他才會把老琴“請”出來一抒胸臆,讓大家一同靜靜感受那穿越歷史的松濤陣陣、那隔絕時空的喁喁細語,一起沉浸在那熨帖靈魂的旋律縈回中,百轉(zhuǎn)千回,渾然忘我。
思考
古琴如何奏出發(fā)展新樂章?
揚州自唐代就有琴家出現(xiàn),唐人李頎有詩云:“主人有酒歡今夕,請奏鳴琴廣陵客?!钡搅饲蹇滴跄觊g,揚州正式形成廣陵琴派。
“世人愛用‘名家薈萃、人才輩出、佳作如林’來形容揚州古琴的盛況。”述及揚州古琴的地位和影響,馬維衡一臉自豪。廣陵琴派老一輩琴家張子謙先生就是影響全國的著名古琴家,目前在天津音樂學院的教授李鳳云、在上海音樂學院的教授戴曉蓮等都是廣陵琴派的。在清朝時期,南來北往的琴家匯集揚州交流琴藝,揚州出現(xiàn)了《澄鑒堂琴譜》《五知齋琴譜》《自遠堂琴譜》《蕉庵琴譜》《枯木禪琴譜》等五大琴譜。
廣陵琴派最大的特點就是分布廣,影響大。其弟子遍布在全國各地及美國、俄羅斯、新加坡等地,馬維衡為此特地做過幾次周密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每年專門為了古琴到揚州來的就有一萬多人,然后這些人又帶動身邊的人,通過古琴為揚州的文化、經(jīng)濟做出了不少貢獻,古琴也因此成為揚州文化一張閃亮的名片。
“古琴文化的經(jīng)久不衰除了古琴自身的魅力,更離不了一代代琴人的努力,正是一代代琴人的口傳心授、言傳身教,通過跨越時空的不斷接力,才使得古琴能夠穿越歷史、穿越時代,綻放奪目光彩。”馬維衡深有感觸。
2008年12月,馬維衡成立了桐林琴社,并協(xié)助臺灣輔仁大學、武漢大學、揚州大學等多所高校成立古琴社團,培養(yǎng)大學生古琴愛好者;編撰出版了《南風琴刊》《和籟集》等琴學??V?;琴社常年舉辦古琴音樂會、古琴進大學、古琴進社區(qū)、古琴傳承班等公益文化活動。馬維衡也常常到處奔走,先后應(yīng)邀赴美國、英國、俄羅斯、新加坡等國家,以及國內(nèi)香港、臺灣等地傳播古琴文化藝術(shù)。
眼下作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馬維衡正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傳承古琴藝術(shù),讓這一千年瑰寶不斷綻放光彩,讓更多的人了解古琴、愛上古琴,更好地展示揚州的魅力。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