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旨在從課程教材、實驗教學、師資培養(yǎng)、實踐活動、條件保障等方面強化頂層設計,充分整合校內外資源,推進學校主陣地與社會大課堂有機銜接,著重更接地氣自然戶外教學,從自然中汲取科學的養(yǎng)料,為青少年提供更加優(yōu)質適宜的科學教育。大自然是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同時自然是青少年科學教育之源,是培養(yǎng)兒童觀察力、動手能力、科學素質與探索精神的天然課堂,因此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讓孩子愛上大自然,推出戶外“自然教育”,從自然中汲取成長的力量。
培根說,“只有從自然中了解自然”,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融合自然的教育理念,在中小學教育中已逐步普及。譬如,廈門自然教育培訓營通過戶外與自然接觸訓練打通青少年更遠視野,引導學生探索自然,指導青少年自發(fā)成長;武漢舉辦首批中小學自然筆記生態(tài)專家研討會,頒發(fā)“小湖長”“小樹長”“小園長”證書,有力探索青少年自然教育“武漢模式”······孩子們可以充分享受和自然共處,自發(fā)提高了探索科學的素養(yǎng),形成了自己獨特對自然生態(tài)的思考。
教育部“雙減”政策已初具成效,孩子們有了更多時間回歸自然,身穿反光馬甲,戴上小黃帽,爬樹、生火、觀察動植物······體驗觸摸大自然帶來的種種孩童樂趣,使得天性更加自如純真、學習更感興趣、好奇心更強······為孩子關注自然科學,啟發(fā)智慧提升科學素質開辟了綠色通道。只有加大放開“雙減”直到“多減”力度,方能從課業(yè)負擔中抽出寶貴的自然休憩時間與自然接觸,感懷自然的花花草草,讓童趣的美在自然風景里綻放芳華,身臨其境感悟到什么是自然,什么是科學。此外,教育部門應進一步革新教育理念,遵循青少年成長規(guī)律,將自然教育落實好。只有早早抓牢自然教育,才能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學素質。
面向未來,多部門應該強化政策引領,探索有效實踐模式、促進育人融合聯(lián)動上下功夫。具體而言,首先開辟自然教育融入學校教育的資源拓展新路徑,強化自然資源、林草管理部門與教育部門強化聯(lián)動,加大政策供給力度,引導各類自然保護地、城市公園、科普場館、博物館、動物園等對接學校,形成自然教育融入學校教育體系的工作合力。其次,各級學校同時要把握學校教育新機遇,建設更多的優(yōu)質自然教育科學課堂,豐富學校教育資源。更為重要的是,多樣化探索自然教育進課堂,發(fā)展出貼近學生需求新模式,積極借鑒森林幼兒園、自然學校等城市經驗,以課堂、教材與教師為重點,實施科學性和生動性兼具的自然教育和科學素質提升。最后,彰顯育人實效,針對不同年齡階段青少年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著力挖掘不同學段科學課程、綜合實踐課程、勞動課程中蘊含的自然教育融合點,將自然教育融入生活實踐將孩子帶入自然課堂,滿足孩子多樣化需求,應用自己書本課堂所學去探索大自然,從自然中找答案,在自然中檢驗書本的答案,追本溯源地學習,全面發(fā)展惠及自身,進一步提升青少年科學素質。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自然教育秉持統(tǒng)籌兼顧各方發(fā)展理念,高緯度因材施教,寓教于樂,不斷滿足新時代青少年科學素質教育提升新需求,新發(fā)展方向。同時,加大對自然教育深化拓展的調查研究,廣泛征集意見或建議,從細節(jié)、細微處做起,以“一葉知秋”的洞察力,把牢科學教育基本關,促進青少年科學素質教育開花結果。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李雪雷(武漢黃陂區(qū))
責編:丁楚風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