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春花爛漫好時節(jié),大伙出游肯定都會找一處賞花地,感受春日的爛漫。在南京的一眾賞花景點里,有一座特殊的"牡丹園",這片牡丹園的護者們大都是來自特殊教育學校的師生們。每到這個季節(jié),盆盆牡丹,花開正艷,這番景象,是對種花人的最好的褒獎。
春意盎然的牡丹園既是游客喜歡的打卡點,也是一群殘疾孩子們學習和實踐的基地。今年21歲的胡善榕,患輕度智障,三年前,從溧水特教學校畢業(yè)后就一直留在基地工作,經(jīng)過培訓和她自己的不懈努力,現(xiàn)在已經(jīng)熟練地掌握了花卉種植技術(shù)。她告訴記者,每個月拿到工資是最快樂的,會把工資全部交給媽媽保管。
指導胡善榕的師傅湯清清,是一位聽力障礙的殘疾人,也畢業(yè)于特教學校,她在基地已經(jīng)工作了十年。2018年記者采訪她時,全校師生種花很重要的目的是為了維持生計,當上千盆牡丹花滯銷時,大家心里非常發(fā)愁,最終通過擴大宣傳,打開了銷路。如今,學校有了對外開放的牡丹園,游客可以走進校園,門票的薄利,讓花卉種植得以延續(xù)。更重要的是,這些殘疾在校生和畢業(yè)生有了更多和外界交流溝通的機會。
這些殘疾學生話不多,但是他們做事情一板一眼,十分專注。這些看似"特殊的孩子",在老師們眼里,就像一棵棵與眾不同的花兒,正悄悄綻放。南京溧水特殊教育學校副校長張小欽介紹,每個孩子都有他們自身的特點,老師們本能地會心疼他們,并從專業(yè)老師的角度,支持他們。“對待孩子就像養(yǎng)花一樣,有的花開得早,有的花開得遲;有的花香,有的花淡淡的;不同的種子不同的花,不同的花期不同的美,我們是這樣的園丁。”張校長說。
走在占地近兩百畝的牡丹園里,可以欣賞到來自五個國家,一百多個品種,九大色系十類花型的牡丹和三十多個品種的芍藥近10萬株。這些花的花期從3月末一直持續(xù)到5月,學校每年也在堅持舉辦牡丹節(jié),期間向廣大市民開放,也提供觀賞、休閑及學習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shù)的服務。
37年前,1986年,溧水特教學校創(chuàng)辦時,學校只有一間教室。這個變化的背后,是一代一代的特教老師的探索,做特殊教育不僅是要教這些孩子識字,更重要的是要服務他們?nèi)谌肷鐣?,能靠自己的雙手養(yǎng)活自己。特教學校的孩子,如果意愿留在基地就業(yè)的,學校會根據(jù)他們能力和興趣特點去匹配他的工作崗位,還有一類是家庭就業(yè),第三種是走向社會企業(yè),或者自主創(chuàng)業(yè)。 張校長介紹,一年一度的牡丹花節(jié),是希望以牡丹花為媒,讓社會看到特殊教育,看到特殊兒童,幫助他們有個實踐技能的空間,同時也能更好服務社會,實現(xiàn)雙向奔赴。
微評:花若盛開 蝴蝶自來
看完上面的報道,我想到了這樣一句話:人生如花,花若盛開,蝴蝶自來。牡丹園里的花,很漂亮,吸引著無數(shù)的游客。而為鮮花盛開而辛勤付出的師生們,也是一朵朵盛開的花,他們用最燦爛的方式,迎接著美好的生活。
(江蘇公共新聞頻道/許瑩 鄭麗麗 編輯/趙夢琰)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