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搗衣目錄詞典解釋服裝“搗衣”與“洗衣”不同千年搗衣聲古琴曲《搗衣》 搗衣 dǎoyī編輯本段詞典解釋 [beat clothes when washing] 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擊,使衣料綿軟以便裁縫;將洗過頭次的臟衣放在石板上捶擊,去渾水,再清洗編輯本段服裝 古代服飾民俗。
(相關(guān)資料圖)
2、即婦女把織好的布帛,鋪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軟熨貼,好裁制衣服,稱為“搗衣”。
3、多于秋夜進行。
4、在古典詩詞中,凄冷的砧杵聲又稱為“寒砧”,往往表現(xiàn)征人離婦、遠別故鄉(xiāng)待惆悵情緒。
5、詞調(diào)中有《搗練子》等闋,即其本意。
6、又,婦女洗衣時以杵擊衣,使其潔凈,也稱“搗衣”。
7、南朝宋謝惠連《搗衣》詩:“櫩高砧響發(fā),楹長杵聲哀。
8、微芳起兩袖,輕汗染雙題(額頭)。
9、紈素既已成,君子行未歸。
10、裁用笥中刀,縫為萬里衣。
11、”唐李白《搗衣篇》:“曉吹筼管隨落花,夜搗戎衣向明月。
12、”又《子夜吳歌》之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13、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
14、何日平胡虔,良人罷遠征?”宋李煜《搗練子令》詞:“又是重陽近也,幾處處砧杵聲催。
15、”宋賀鑄《搗練子》詞:“砧面瑩,杵聲齊,搗就征衣淚墨題。
16、” 布帛在縫制衣服之前為什么需要搗呢?很硬嗎?為什么很硬呢?編輯本段“搗衣”與“洗衣”不同 宋元以前,棉花的栽種在中國尚未普及,服裝通常只能用絲織品及葛麻等。
17、絲織品當然只能供貴族穿戴,尋常人家大多穿葛麻。
18、葛麻織品最明顯的缺陷點就是太硬,穿著不舒服,所以在穿以前需要搗柔軟平整,這便是李白“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中所說的搗衣了,而非洗衣。
19、搗衣雖然也要用棒槌和砧石,但其目的只是把衣服錘松軟平整,只須在家里進行,也不必去河邊,且一般在夜晚進行。
20、編輯本段千年搗衣聲 以前衣服用水洗過晾干后,再用兌水的稀漿糊揉一遍,給布料衣物掛上一層漿子,俗稱“漿”,晾干后使用。
21、由于有一層薄薄的漿子隔著,即使油污之類粘到衣物上,而漿子很容易被水洗掉,所以就能容易洗凈了。
22、由于漿過的布料衣物晾干后會板硬,所以還要用棒錘在砧石上搗軟才適合穿用。
23、這就叫做“漿洗” 李白的詩中寫得很清楚,是響成一片的“萬戶搗衣聲”,不是一兩戶。
24、李煜有詞“深院靜,小巷空,斷續(xù)寒砧斷續(xù)風。
25、無奈夜長人不寐,數(shù)聲和月到簾櫳”,說明深夜仍能聽到搗衣聲。
26、 北宋詞人賀鑄也有一首詞描寫婦女月夜搗衣的情形:“斜月下,北風前,萬杵千砧搗欲穿。
27、不為搗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28、”大意是說:“夜深了,月兒已經(jīng)西斜,一位妻子還在北風中搗衣不止。
29、千杵萬錘,石砧都即將被搗穿。
30、不是因為勤快顧不上睡,而是實在睡不著,所以才埋頭搗衣,聊以打發(fā)這漫漫長夜。
31、”這十足是一個想男人的怨婦形象。
32、或許那時候確實有這種事情,但這絕不是事實的全部。
33、秋天思念夫君可以在月下?lián)v衣來打發(fā)長夜,其它時候思念夫君時又該怎么辦呢?如果天天因為獨守空房而無法入眠,豈不是要變成蘆柴棒?所以思念夫君徹夜難眠絕不是古代婦女們生活的全部,只能偶而為之。
34、 李白的詩和賀鑄的詞都提到,搗衣婦女們的丈夫征戍在外。
35、在我國古代,被征入伍者,武器裝備和糧食由政府統(tǒng)一供應,但衣服之類則是自備。
36、每到秋冬交替季節(jié),換季衣服就要家人備好寄來,否則征夫就要遭受凍寒之苦。
37、這就是婦女在秋季搗衣的原因,是為遠方的夫君準備冬衣。
38、 夫君征戍在處,家中的妻兒老小仍要生活,仍要穿衣吃飯,仍要種田種地,妻子自然就成為主要勞動力。
39、秋天是農(nóng)忙季節(jié),必須抓緊時機快收快種。
40、不用多說,誰都能想象出那些古代婦女們忙得不可開交的身影,忽而在田地里深一腳淺一腳地勞作,忽而操持全家老小的一日三餐,為遠方征戍的夫君準備冬衣的工作,不可避免地就只有挑燈夜戰(zhàn)了。
41、由于生活貧困,即使是點燈的油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能省就要盡量節(jié)省。
42、而搗衣一活不需要太多的光亮,能看清輪廓就可以進行,月光正好能滿足這個條件。
43、筆者認為,這才是古代婦女選在月夜下?lián)v衣的根本原因。
44、這里面當然有思念的成分,更多的應該是對夫君的操心和操勞。
45、有沒有幽怨?或許有,但不會太多。
46、幽怨太多,愁也愁死了,哪還有心思搗衣到深夜呢? 古代婦女們月夜下?lián)v的衣服中不一定全是夫君的,全家老老少少的衣服也需要她們這樣來搗。
47、這正好讓我們?nèi)娴叵胂蟪?,古代婦女們的艱難困苦和辛勞堅韌,搗衣僅是歷史長管中透來的豹之一斑而已! 我們中華民族綿延五千年文明而不絕。
48、翻開歷史,我們會立刻想到那些名人,我們還會歷數(shù)那些戰(zhàn)功卓著的將軍,在那些將軍的背后,我們一般會聯(lián)想到還有成千上萬平民出身的普通士兵,戰(zhàn)斗時他們流血犧牲,戍守時則在饑寒交迫中倍受煎熬。
49、現(xiàn)在,透過搗衣聲,我們才注意到在那些士兵背后,是一個個緊咬牙關(guān)獨撐全家生活的古代婦女。
50、由此我們可以斷言,至少有那么幾個歷史時期,中華民族是被無數(shù)個婦女柔弱的肩膀抗著走過來的。
51、 歷史走到了二十一世紀,千年搗衣聲已經(jīng)漸行漸遠,我們還應該能聽到那正在遠去的搗衣聲,還應該能夠從那響成一片的搗衣聲中回味出什么。
52、什么東西呢?讓我們傾聽搗衣聲吧:篤,篤,篤…… 【搗衣詩—溫子升】 長安城中秋夜長,佳人錦石搗流黃。
53、 香杵紋砧知近遠,傳聲遞響何凄涼。
54、 七夕長河爛,中秋明月光。
55、 蠮螉塞邊絕候雁,鴛鴦樓上望天狼。
56、編輯本段古琴曲《搗衣》 古琴曲 <搗衣> 《搗衣》,古琴曲。
57、傳為唐代潘庭堅作。
58、秋涼時節(jié),家家婦女都為親人趕制冬衣,為此需要搗衣,故又名《秋杵弄》、《秋院搗衣》。
59、樂曲表現(xiàn)了婦女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
60、楊掄《太古遺音》分析其樂曲內(nèi)容是:“始則感秋風而搗衣”,“繼則傷魚雁之杏然”,“終則飛夢魂于塞北”。
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