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給娃喂藥,幾乎每一個新手媽媽都要崩潰,那場面不亞于打一場仗。家住西區(qū)的新手媽媽沈女士(化名)卻自感喂娃很“順利”,可是在幾天前的一次幼兒活動中,當(dāng)她把自己的方法“亮”出來后,卻引來一片驚呼——從兒子四五個月第一次生病,到孩子目前一周大,沈女士喂藥的方法竟是將藥摻在酸奶里給兒子服用!
昨天,市中醫(yī)院兒科醫(yī)生陳朝接受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不可以”。她說:“酸奶中含鈣和乳酸菌,會與某些藥物起反應(yīng),輕者降低藥效,重者可能生成膽結(jié)石或腎結(jié)石。不僅此,每種藥都要嚴(yán)格按照說明書來服用。”
那些“坑娃”的喂藥法
酸奶里摻藥捏鼻子灌藥
90后媽媽沈女士怎么也沒想到,自己用了許久的給娃喂藥方法居然是錯誤的。一開始是怕孩子小,喝不下藥,就把藥摻在奶汁里給他喝。“居然給蒙過去了,孩子喝得挺好,只是喝完沒多久,就會拉肚子。”沈女士說,但孩子很快就恢復(fù)了,所以就沒放在心上。
后來,只要孩子生病吃藥,都會把藥放在奶里給孩子喝。“后來長大一點,兒子開始喝酸奶,就把藥摻在酸奶里喂服。”沈女士說。到后來,全家人都達成“共識”,孩子一生病,除了買藥,就是買“配藥”的酸奶。
就著酸奶喝藥,孩子每次喝完藥都會拉肚子,但因為病好了,所以沈女士與其家人都沒有十分在意,直到和其他媽媽“分享”經(jīng)驗時被批才知道方法不對,再上網(wǎng)一查,頓時懊悔不已。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不僅沈女士,不少年輕父母給寶寶喂藥存在誤區(qū)。張女士表示,她每次都是捏住寶寶的鼻子強行喂藥。
劉女士的女兒6歲了,她給孩子的喂藥方法,是把藥粉直接倒嘴里。“這種方法是從4歲開始的,孩子不肯喝太多的藥湯,直接把藥粉倒嘴里,嚼嚼就下去了,然后再去衛(wèi)生間漱口。”
醫(yī)生駁斥這些“不靠譜”
酸奶降低藥效,捏鼻子易嗆
對于上述種種喂藥方法,陳朝表示都不靠譜。“把藥摻在牛奶、酸奶、飲料里給孩子喝,肯定不正確,每種藥都有說明書,上面有明確的服藥說明。”陳朝表示,有的是用開水沖,有的用溫水沖,還有的用涼水沖,更別提用牛奶、酸奶、飲料送服了。特別是酸奶,其中含鈣和乳酸菌,會與某些藥物起反應(yīng),輕者降低藥效,重者可能生成膽結(jié)石或腎結(jié)石。
捏著鼻子強行灌藥,這是“強勢”家長的一些做法。陳朝表示,這種方法太過粗暴,孩子本來身體就很虛弱,一哭一鬧,很容易將藥水嗆到肺里,出現(xiàn)呼吸道窒息的嚴(yán)重后果。“這種情況經(jīng)常會碰到,家長一定要注意,孩子哭鬧時,必須停止喂藥。”
至于劉女士直接給孩子喂藥粉,及碾碎的藥片的方法,陳朝認(rèn)為也不妥。她說,大人吃藥的時候,都是直接吞服的,但是寶寶要是直接吞服藥片,可能卡住氣管,有生命危險。而碾碎的藥片,可能使藥物的氣味變得更濃烈,寶寶更不愿意吃。還可能破壞藥物功效,如果是緩釋劑,弄碎后藥物在體內(nèi)的濃度會迅速升高,引起嚴(yán)重副作用。“而直接吃藥粉,孩子的感受并不好,沒準(zhǔn)借著漱口的機會,又吐出大半。”
專家建議
減少藥物與舌尖接觸
如何正確給生病的娃喂藥?陳朝給新手媽媽支招。她表示,首先對孩子要有充分的愛心和耐心,建議如下:
第一種,3歲以內(nèi)的低齡寶寶可以用勺子或喂藥器。“因為我們味蕾在舌中部和前部分布較多,舌根后部相對少一些。所以,喂藥時可以將勺子或喂藥器往孩子舌根后部放,減少藥物與舌尖接觸,可以讓孩子少感受到藥的苦味,順利服下藥。”
第二種,3歲以上的寶寶,可以清楚地向孩子講述藥的味道,甜的藥寶寶一般情況都比較容易接受,苦的也要給寶寶講清楚哦,這個年齡的寶寶吃苦的藥的時候反抗比較厲害,這個時候可以給寶寶講道理并鼓勵寶寶主動吃藥,如果寶寶實在怕苦可以應(yīng)允寶寶在吃完藥后吃一顆糖。
第三種:碰到“不講道理”,或者大哭的寶寶,一定注意等他們安靜下來,明確地表示,讓他們在打針跟吃藥二選一,一般情況下寶寶都會選擇吃藥。“如果喂藥后寶寶出現(xiàn)強烈嗆咳,記得一定要馬上采取頭低腳高位拍打?qū)殞毜谋巢?,實在沒法緩和的話就趕緊送醫(yī)院。”
除此,陳朝還建議,給孩子喝的湯藥可在37℃以下送服。科學(xué)研究表明,湯藥溫度在37℃時,口感最苦,但高于或低于37℃,苦味就會減弱。因此,可以把藥冷卻到37℃以下再給寶寶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