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廣州部分區(qū)域正式取消人才購房政策。這似乎釋放了與此前“人才大戰(zhàn)”不同的政策信號。
近年來,全國大城市已進行多輪“搶人大戰(zhàn)”,降門檻、給補貼、建住房……國內各大城市使出渾身解數,各出奇招,吸引人才落戶。
但隨著“七普”人口數據公布,部分城市人口增長速度超預期,未來國內各大城市的人才政策是否會像廣州一樣逐步收緊?大城市人才競爭是否開始進入2.0時代,上一輪大城市的“搶人大戰(zhàn)”又是否已逐漸落下大幕?
人口暴增帶來的城市“煩惱”
“七普”人口數據公布后,十年間,深圳以713.7萬的常住人口增量領跑全國所有城市。但也由此面臨一系列諸如公共服務資源緊張、人才結構亟待優(yōu)化等人口“暴漲”所帶來的問題。
有此“煩惱”的當然不只是深圳。
筆者梳理國內重點城市人口快速增長的成因,除了城市大量的就業(yè)機會、更高的生活品質等對人口產生的自然吸附以外,還有近些年助推人口快速流入的另外兩個重要原因,行政區(qū)劃調整而并入的大量人口和城市搶人大戰(zhàn)。
過去幾年,部分城市通過行政區(qū)劃調整直接帶來人口統(tǒng)計上的大幅增加。例如,西安市代管西咸新區(qū),帶來了97.8萬的戶籍人口;還有萊蕪帶著130萬的人口整體并入濟南。
通過人才大戰(zhàn),吸引人才落戶,增加人口數量也成為一種常態(tài)。國內重點城市基本都加入了人才大戰(zhàn),西安決定要“五年投入38億,引才育才100萬”,長沙要“五年吸引100萬人才”……各大城市的目標都直指“百萬”。
或者在人才大戰(zhàn)助推下,亦或者在人才大戰(zhàn)和調整行政區(qū)劃二者共同作用的推動下,國內重點城市人口急速膨脹。
在搶人大戰(zhàn)表現(xiàn)最為積極的十一座重點城市中,除了天津以外,其余十座城市人口增加量都在百萬級別,其中深圳增加量最多713.7萬,廣州和成都也分別以597.6萬和582萬緊隨其后。
過去十年,國內重點城市都經過一輪快速發(fā)展的城鎮(zhèn)化,人口急劇膨脹,隨之而來的問題也開始顯現(xiàn)——高房價、公共資源短缺。
隨著城市發(fā)展進入新階段,一座城市能否提供的優(yōu)質公共服務,包括醫(yī)療、教育等在內的配套資源,已成為其是否具有人才吸引力越來越重要的因素。
2020年,每萬人擁有床位數全國平均水平為64.53張。過去十年,人口增長最多的三個城市——深圳、廣州和西安,每萬人擁有床位數在十一座城市中,低于全國平均,處于墊底水平,尤其是深圳每萬人才擁有不到36張,遠低于全國平均值。
人口激增的城市,除了醫(yī)療資源的緊張,教育資源也面臨著突出的供需矛盾。比如,深圳學位數存在缺口,廣州2019年市教育局也坦承,義務教育階段小學學位供給缺口約為三分之一。
大城市人口的“天花板”
2019年4月,國家發(fā)改委發(fā)布了《2019年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重點任務》,文件明確了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未來中國城市化的重點發(fā)展方向。
這意味著規(guī)模更“大”是中國重點城市的未來發(fā)展方向。
雖然如此,但是城市的承載能力畢竟是有限的,目前國內重點城市出臺的最新版國土空間總體規(guī)劃都對2035年城市常住人口做了上限規(guī)劃。
各城市對常住人口的規(guī)劃,多是依據全國人口發(fā)展趨勢、人口政策,以及該城市的環(huán)境資源的約束等條件,測算出2035年與城市經濟、社會發(fā)展相匹配的人口上限數,并根據該數量來匹配相應的公共基礎設施,也就是說公共服務的供給將依據這個人口規(guī)劃數。
未來15年,各個城市還剩有不等量的人口增量空間,其中武漢剩余的人口增長空間最大,還余有767.3萬的空間。
而留給深圳、廣州、長沙、杭州等地的增長空間則比較有限。而且這四座城市,尤其深圳、廣州,過去10年人口增長的量已經遠遠大于未來15年所剩余的量,未來人口增長空間勢必受到很大的限制。
不過有的城市為了應對未來發(fā)展的不確定性,城市規(guī)劃也預留了一定彈性空間。例如,成都按照規(guī)劃城市人口上浮20%配置醫(y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和交通、市政基礎設施。
需求分化或成突出特點
行政區(qū)劃調整而并入的人口,是自帶資源進入城市的,不會過度擠占現(xiàn)有城市資源。而通過人才大戰(zhàn)流入的人口,則會在短期內占用原有常住人口的資源,攤薄人均水平。
一方面人口快速增加,短期內挑戰(zhàn)著城市公共服務能力,另一方面,2035年常住人口上限的規(guī)劃,這兩個因素勢必會影響未來城市對人口的態(tài)度,迎接外來人口的大門可能會不同程度的敞開,諸如“來了就是深圳人”一般的做法,可能對一些城市而言,將漸漸成為過去式。
因此,城市若需適當控制人口增長速度,首先考慮的就是人才招引政策。仍然以深圳為例,城市已收緊入戶政策和人才引進政策。這或許是國內重點城市“搶人大戰(zhàn)”2.0時代開始的標志。齊頭并進搶人模式未來可能切換到各具特色的人才招引模式。
城市人才政策將出現(xiàn)分化,對于武漢、鄭州、濟南等人口增量還有較大空間的城市而言,人口數量仍然是主要目標,主旋律可能依然是大力吸引人口流入。
西安主旋律亦是如此,根據最新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guī)劃,西安預計2035年人口數量達到2000萬,也就是說要增加700多萬人。據公開報道,西安、鄭州、沈陽的人口落戶門檻在新一線城市最低。比如,西安提出,普通高等院校、中等職業(yè)學校(含技校)畢業(yè)或具備國民教育同等學歷的人員及留學回國人員可落戶。
而對于南京、杭州這樣人口增量空間不再那么充裕的城市,他們的人才政策未來可能會更加審慎,可能會對人才數量和人才結構進行平衡。(冷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