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蛙井”一響,就要下雨了?夜宿河埠頭,抬手就能買西瓜?
行走殿基巷,聽“老蘇州”消夏往事
□蘇報公益守護記者 葉永春
(相關資料圖)
蘇報“‘公益守護聯(lián)盟’在行動”欄目“重新認識老地名”系列繼續(xù)迎來講述者。眼下連日高溫天,“老蘇州”沈蘭生回想起小時候的夏天,忍不住拿起手機,與欄目組取得聯(lián)系。他想說的是“老蘇州”的消夏方式,而且就從他自小生活過的殿基巷說起。雖然如今殿基巷比以前短了一半,但他相信通過講述,能讓“老蘇州”們共同的回憶得以延續(xù),也能讓更多的人重新認識幾個老地名。
先有田雞巷,再有殿基巷
殿基巷位于皮市街西側,與皮市街平行,為南北向,南起裝駕橋巷,往北原本穿過大王家巷直通西北街,如今大王家巷北側一段被劃入敬文里小區(qū),成為小區(qū)內部通道。沈蘭生從8歲起,在殿基巷生活了30多年,家住殿基巷19號,如今敬文里小區(qū)的位置。
“我搬走之后,殿基巷改造,拆掉了一些老房子,建了新房子。巷子里的門牌號從原來的1到21號,減少為1到13號。”在殿基巷南端,沈蘭生在墻上找到了以前留下的藍底白字老地名牌。地名牌下方,另有一牌介紹了關于殿基巷的地名故事。傳太平天國王姓將領欲于其地建宮殿而得名,但王謇(藏書家和書法家,著《民國吳縣志校補》)以為“殿氏宅基”之意。清同治《姑蘇城圖》標田雞巷,民國《吳縣城廂圖》標殿基弄,民國《吳縣志》作殿基巷。
在老地圖上,可以看出殿基巷地名的變化。1914年蘇州地圖上,巷名為“田雞巷”,到1940年的蘇州地圖上,“田雞”變成了“殿基”。沈蘭生表示,用蘇州話說“田雞”和“殿基”,兩者發(fā)音一致,且這個地名與巷口曾經(jīng)的一口古井有關聯(lián)。
找不見的古井,可以預報天氣
蘇州話說的“田雞”,便是青蛙。沈蘭生所說的那口古井,就叫“聽蛙泉”,據(jù)稱原本位于殿基巷2號院內,井圈上刻著“聽蛙泉”。只是如今再訪殿基巷,能找到1號及3號,卻問不到2號,那口古井也無從找起。
不過關于古井的趣事,沈蘭生還能說出不少。“以前沒有天氣預報,那口井在四周的蘇州人眼里,是出了名的天氣預報井,大家叫它‘聽蛙井’,也有叫‘青蛙井’的,聽到井里青蛙叫,就相互轉告說快要下雨了。”特別是夏天晚上,沈蘭生和大家一起在屋外納涼時,就常聽人提到“聽蛙井”,以及由井發(fā)出的“天氣預報”。
關于“聽蛙井”的趣事,到底是青蛙叫之后下雨,還是因為下雨后青蛙叫?沈蘭生等“老蘇州”并未深入探討。如今翻開地方文獻資料,還能找到聽蛙泉的記載為:相傳“因蛙鳴為降雨之征”而得名,清光緒二十四年天旱水涸,里人募資開鑿。
顯然,沈蘭生對“聽蛙泉”的感受,要生動而豐富得多。
“最短”弄堂,最長回憶
沿著殿基巷由南往北,直至西北街,便是張公橋。張公橋東側,原有飯店弄、火弄,如今地名均已消失。據(jù)民國《吳縣志》,飯店弄因東側弄口開設飯店而得名,火弄因弄內有火神廟而得名。兩個地名均于1997年被廢止。
“以前大家討論過蘇州最窄的弄堂,飯店弄很可能曾是蘇州最短的弄堂,門牌號排過去只有4個門戶,弄堂里還有一口井。”而圍繞張公橋、飯店弄等老地名,沈蘭生將他的回憶一幅一幅展示出來,“飯店弄邊,張公橋下,就是第一橫河,東西向橫穿古城,那時候堪比水上主干道,船來船往很熱鬧。”
張公橋邊的熱鬧,還出現(xiàn)在盛夏晚上。沈蘭生記得,橋邊原有一座涼棚,主要由木架和小瓦搭建,“借天不借地”,不占用殿基巷的路面,主要供巷內行人以及河里的船家休息和躲雨。到了盛夏晚上,家里熱得待不住,沈蘭生就同家人、鄰居一起到?jīng)雠锵录{涼。納涼前,先往路面上澆兩遍水,給地面降降溫,然后這家搬來竹榻,那家搬來藤椅、板凳等,再人手一把蒲扇,一邊扇風、拍蚊子,一邊拉家常。而想吃西瓜了,恰好旁邊河里就有賣瓜的船停靠著。聊到夜深,有人貪涼不想回家,索性取來小蚊帳,在河邊搭個“小帳篷”,悠然入眠。
“像這樣的生活,在那個年代十分普遍,是水鄉(xiāng)文化的一種,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多見了。”聊著聊著,沈蘭生又想起兒時見到的“紹興滑子”——一艘小船,船上來自紹興的船家頭戴氈帽,一邊手搖腳踩,一邊用紹興話叫賣著“大頭菜”“大蒜頭”“梅干菜”。他邊說邊模仿,仿佛回到了記憶中的那艘小船上。
若您有關于老地名的好故事,歡迎與我們聯(lián)系,聯(lián)系方式:熱線電話96466,“96466新聞熱線”微信(微信號:gswbsm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