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在石路亞細亞廣場核酸采樣點,市民展示這款已采卡。記者 張健攝
本報訊(見習記者 李浛芃 通訊員 鄭麗麗)昨天上午,家住姑蘇區(qū)金閶街道石路社區(qū)南浩花園的徐彩鳳做完核酸檢測,拿著剛領到手的核酸已采卡開心地說:“以前每年都盼著一年一度‘軋神仙’去現(xiàn)場‘軋一軋’,今年因為疫情影響,線下的活動取消了,本來還覺得有點遺憾,今天就拿到了定制版‘軋神仙’已采卡,回去可以收藏起來了!”
擁有八百多年歷史的“軋神仙”,是最具蘇州特色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活動,蘊含著姑蘇文化最深層的內涵,被稱為“蘇州人自己的節(jié)日”,每年都會吸引眾多市民前去“軋鬧猛”。結合疫情常態(tài)化要求,今年的“軋神仙”實現(xiàn)了“云端創(chuàng)新”,以線上活動的形式為市民送上了一場為期三天的文化IP“盛宴”。
昨天是“軋神仙”活動的最后一天,恰逢金閶街道開展新一輪區(qū)域核酸檢測,街道創(chuàng)新設計印發(fā)了“軋神仙”主題核酸檢測已采卡,借助“軋神仙”文化IP全方位展示大運河姑蘇民俗文化魅力,也向在疫線奮戰(zhàn)的醫(yī)護人員、工作人員致敬。
這款特色核酸檢測已采卡,正面以淺藍色為底色,點綴以白色云團,與呂洞賓的“神仙形象”相得益彰??ㄆ虚g是呂洞賓的卡通形象,他身穿白色防護服,戴著口罩,一手拿著核酸采集咽拭子,一手拿著拂塵,闊步向前的形象憨態(tài)可掬。在其周圍是搬運防疫物資、核酸采集、環(huán)境消殺、查碼測溫等不同場景下的呂洞賓,象征著疫情下每一位忙碌在不同崗位上平凡而勇敢的抗疫英雄。
此外,已采卡上還印有神仙糕、神仙花草、神仙香囊等居民熟悉親切的“軋神仙”元素,喚醒市民內心深處的文化記憶。“四月十四軋神仙”“每個大白都是能給我們帶來福運的呂洞賓”,卡片上醒目的文字,表達著對防疫人員的敬意,也傳遞著姑蘇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在已采卡的背面,溫馨提示著居民新冠病毒疫苗接種的時間、地點等安排事項,助力筑牢全民防疫安全屏障。
“買到一盒‘神仙糕’,抽中一包‘神仙口罩’,再得一張核酸檢測憑證卡,今年也算是集齊‘軋鬧猛三件套’了!”不少居民表示,今年的“軋神仙”雖少了一份“人擠人軋”的熱鬧感,卻嵌進了一份疫情下的安心與文化新記憶。
利用新媒體交互技術打造的有聲《八仙戰(zhàn)疫圖》讓市民可以線上參與神仙巡游,并留下暖心祈福話語;以Q版呂洞賓為原型的“神仙場所碼”為常態(tài)化防疫工作注入文化活力;神仙面、神仙防疫禮盒、神仙車模及貼紙等各類“神仙產品”也“火出圈”,讓市民朋友在市井生活氣中感受滿滿的文化“仙氣”。一系列線上活動,全方位展示了大運河姑蘇民俗文化獨有魅力,多元化呈現(xiàn)古城資源、古城生活、古城形象,打造全新文旅盛宴,推動“江南文化”品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