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每天忙碌15個小時,賣出近萬只蛋餃,讓過年儀式感不缺席——
小小蛋餃里藏著幸福年味
□蘇報值守記者 劉達
開欄的話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在這個城市特定的崗位上堅守著,像一顆顆螺絲釘,看似不起眼,卻是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新春佳節(jié)里,當城市的喧囂落定,人們闔家團圓,從繁忙的工作和快節(jié)奏的步伐里暫時抽離出來。此時,這樣一群值守在城市大街小巷里的普通人便進入大家視野。新春來臨之際,蘇報記者將新聞鏡頭對準他們,讓他們走上城市的“中心大屏”。
從熱氣騰騰的暖鍋中夾出一只吸飽了湯汁的蛋餃,一口咬下去,蛋皮酥香微韌、肉餡鮮美豐腴,這就是過年的味道。除夕將近,蘇州人對蛋餃的需求迎來了高峰,在山塘街賣了19年蛋餃的支立云也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的時候——每天工作15個小時,最多一天能賣出近萬只蛋餃。“今年是我留蘇過年的第三年,過年期間我也會營業(yè),主要是想讓每個在蘇州過年的人都能吃到蛋餃。”支立云說。
金黃色的蛋餃形似元寶,有“招財進寶”的寓意,是蘇州人春節(jié)飯桌上的標配,也是支立云一家幸福生活的來源。今年40歲的支立云來自安徽蚌埠,2004年,她和愛人韓松結(jié)婚后就一起來到了蘇州工作。韓松做過廚師,到蘇州后,他們在山塘街開了家小店賣蛋餃。“開始時真的不容易,住在不到10平方米的出租房里,每天起早貪黑,一邊摸索蛋餃的制作技藝,一邊適應蘇州人的口味不斷改良,漸漸地顧客越來越多,生活也不斷變好。”如今支立云和韓松已經(jīng)在相城區(qū)買了房,還養(yǎng)育了3個孩子,其中年齡最大的已經(jīng)在蘇州上學。“我覺得蘇州是座非常包容的城市,像我和我老公這樣的異鄉(xiāng)人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在這里順利安家立業(yè),我們很感激。”支立云說。
連續(xù)幾年,支立云一家都響應號召,留在蘇州過年。“雖然做蛋餃很累,但是我特別享受做美食的過程,而且我覺得也可以通過蛋餃讓在蘇州的人都能品嘗到傳統(tǒng)的年味,滿足蘇州人過年儀式感的需求。”支立云說,2020年發(fā)生了一件事,讓她更意識到自己的蛋餃雖小,但意義也很大。那年大年廿九,他們已經(jīng)準備關(guān)門休息了。有個在外地的中年人打電話過來說,因疫情不能回蘇州,問他們能不能送兩盒蛋餃給家里的老人,他家里每年過年都要吃蛋餃。支立云表示,她特別能理解對家鄉(xiāng)美食那份儀式感的執(zhí)著追求,她馬上做好了兩盒送了過去。“既然蘇州人過年都愛吃蛋餃,那我就在過年期間多做幾天,防止大家買不到。”支立云說,今年年前還會堅持工作到除夕,年后也會盡快開門營業(yè)。
1月30日,記者來到了支立云的店里。雖然天氣寒冷,但是店門口還是有不少前來購買蛋餃的市民。支立云的工作臺在店鋪的左側(cè),電餅鐺、肉餡、雞蛋液、油等有序地擺放在支立云身邊,她一邊不停做蛋餃,一邊招呼客人,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今年我的女兒外地回來,一到家說想吃他們家的蛋餃,我就過來買了。”住在附近清塘新村的吳雪麗說,大部分蘇州人都喜歡吃手工的蛋餃,超市里雖然有冷凍的,但是“征服”不了大家的味蕾,所以認準了一家能做手工蛋餃的店就會一直來買,支立云的蛋餃就能讓她找到過年的味道。
在蘇州,像支立云一樣的外地人有很多,他們一邊努力經(jīng)營自己的小生意,一邊盡力融入蘇州這座城市的生活里。蘇州的文化兼收并蓄,蘇州這座城市也是海納百川,相信每個用心的人都能在蘇州找到自己的位置。
標簽: 小小蛋餃里藏著幸福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