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率越高就意味著每秒能呈現出更多的幀畫面,從觀感表現上就是更加流暢清晰。隨著顯示面板技術的進步,對電競顯示器刷新率的標準也從最初的100Hz逐漸演變成144Hz、165Hz,甚至市面還出現了具有300Hz以上高刷的電競屏。
盡管刷新率對電競顯示器非常重要,但想要選擇一款符合自己使用需求的電競屏,僅看刷新率就有些過于片面了。
今天,筆者就為大家總結了一些電競顯示器的核心參數,看看除了刷新率,購買顯示器我們還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屏幕尺寸
大家無論是選擇哪種顯示器,最先關注的必然是屏幕尺寸。目前,顯示器常見的屏幕尺寸有22、24(含23.8)、27、32(含31.5)、34英寸。
對職業(yè)電競選手來說,24英寸被認為是電競顯示器的黃金尺寸,這樣的尺寸能看到畫面呈現的所有內容,使選手在賽場上的視野更加集中。
但從大眾玩家的角度來看,還是更喜歡大屏幕所帶來的視覺沉浸感,因此多數電競顯示器都采用27英寸作為屏幕尺寸。當然,還有一部分玩家喜歡32英寸或更大的屏幕,使得“帶魚屏”也逐漸成長為電競顯示器領域不可忽視的力量。
“帶魚屏”是對屏幕比例在21:9及以上顯示器的統(tǒng)稱,依靠其類似帶魚的超長外觀而得名。相比傳統(tǒng)16:9的屏幕比例,帶魚屏在保證顯示器寬度不變的情況下,更長的屏幕能使玩家獲得更廣闊的視野,提供更具真實感的視覺效果。
分辨率
除了刷新率 選購電競顯示器還應該注意什么?
顯示器畫面是由一個個依次排列的像素點組成,而分辨率就是指畫面橫向和縱向的像素點數量,因此在同樣大小的屏幕中,分辨率越高畫面也就更加細膩清晰。
傳統(tǒng)16:9比例顯示器的分辨率集中在1280 x 720,1920×1080,2560×1440,3840×2160,而后兩者就是常說的2K和4K。
前文提到的帶魚屏顯示器,由于屏幕比例的差異,使其在分辨率上和傳統(tǒng)顯示器也完全不同。
現在市面上常見的帶魚屏分辨率主要集中在2560×1080和3440×1440,還有部分高端帶魚屏會采用更高的分辨率,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從價格層面來說,當前大多數2000元以內電競顯示器采用的都是2K分辨率配高刷的形式。
而4K+144Hz的高分高刷顯示器盡管價格開始逐步下降,但入門級的售價也要在3000元左右,對于不追求極致畫質的玩家來說,筆者還是更推薦入手一款2K高刷顯示器。
面板類型
目前主流的面板主要有TN、IPS、VA三種類型,TN面板的優(yōu)點是刷新率高和響應時間快,但是在色彩表現和可視角度存在劣勢,因此更適合追求FPS(第一人稱射擊)類游戲玩家;
IPS面板相比TN在色彩和可視角度方面存在優(yōu)勢,相比VA屏在響應時間更迅速,對畫面拖影控制效果更好,因此也是目前主流電競屏采用的面板類型;VN面板的優(yōu)勢在于更易彎折且具備不錯的色彩還原能力,所以在曲面屏顯示器上應用的更加廣泛。
響應時間
響應時間指的是屏幕像素點從一種顏色轉換成另一種顏色的時間,從不同面板的排布結構來看,它們之間的響應時間也完全不同。
TN是通過液晶分子扭轉改變光線,IPS是通過平面內的轉換實現,VA則是采用垂直配向技術,從結構方面來看三種面板的順序為TN>IPS>VA。
但是,隨著面板技術的進步,不同面板之間響應時間的差距也在逐漸變小,目前在電競顯示器中廣泛應用的Fast-IPS、Nano-IPS面板在響應時間方面已經完全不輸傳統(tǒng)的TN屏幕了。
當然,即便同樣宣稱是“1ms”響應時間的顯示器,大家也需要仔細辨別。很多標注“1ms”響應速度的電競顯示器,都是在開啟OD加速、MPRT等功能下的所測得的理想值,可提供的實際參考意義有限。
而標準的1ms響應時間,主要參考的是GTG(灰階響應時間)的平均值。
G-Sync和FreeSync
NVIDIA G-Sync和AMD FreeSync都是基于Adaptive-sync(自適應垂直同步)技術開發(fā)而來,主要作用在于使顯示器刷新率自動匹配自家顯卡幀率,可以有效緩解顯卡幀率和刷新率的畫面撕裂,以及低于刷新率的卡頓現象,為玩家提供更加暢快的游戲體驗。
電競顯示器搭載G-Sync主要分為兩種形式,分別是內置G-Sync硬件芯片和G-sync Compatible(兼容)技術,而FreeSync只需要顯示器支持A-sync或者Freesync技術就可以開啟這項功能。
總結
如果你是FPS類游戲玩家需要追求極致高刷,一款高端的TN電競屏可謂不二之選;如果你需要一臺畫質清晰且性能夠用的顯示器,2K分辨率+165Hz高刷的IPS顯示器或許更加合適;
如果你享受超大曲面所帶來的沉浸感,一款34英寸的曲面電競屏不失為最佳選擇。本篇文章旨在幫助大家了解顯示器的各項參數,希望大家能以此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