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并非所有人都善良和慷慨的世界里,人類可能會因善良和慷慨而在不經(jīng)意間將野生動物置于危險之中。
野生動物可能會根據(jù)自身和群體成員的經(jīng)驗,了解人類是否值得信任。但是英國??巳卮髮W的Madeleine Goumas認為,不同的人對待動物的行為不同,這些“混雜的信息”會使動物處于信任錯誤的人的危險之中。相關論文3月16日發(fā)表于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獲取》雜志。
“例如,當喂養(yǎng)野生動物時,我們感覺很好,認為這是一件‘有愛’的事情。” Goumas說,“但我們不知道這只動物之后會不會走到一個不那么‘有愛’的人面前。”
Goumas說,與其他動物(尤其是捕食者)不同,人類對其他物種表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個體行為。有些人忽視或避開野生動物,有些人靠近、喂養(yǎng)甚至撫摸它們,還有一些人則會追逐、捕獲、傷害或獵殺它們。
Goumas和同事開發(fā)了一個計算機模型,用于評估野生動物如何應對人類發(fā)出的混合信息。該模型允許動物以不同方式、不同速度獲得人類的信息,例如,通過觀察其他動物來學習。模型還混合了對野生動物友好或懷有敵意的人類群體,并賦予動物不同能力來識別和記住這些人。
Goumas說,這個模型表明,那些能迅速學會是否信任人類的動物,在人類行為方式大體相同的地方(要么對動物友好,要么懷有敵意)能更好地生存。在現(xiàn)實世界中,以鹿為例,一些鹿可以利用城市地區(qū)的牧場,在那里人們不會打擾它們,甚至對它們很友好。而生活在狩獵者喜愛的森林地區(qū)的鹿,則可以通過迅速學習躲避人類而更好地生存。
該模型也表明,在不同人群對野生動物持有不同態(tài)度的地方,快速學習可能是有害的。這些環(huán)境中的模擬動物根據(jù)一次好或壞的經(jīng)歷,很快就得出了關于所有人類的結論。
Goumas表示,該模型還提示,能清楚識別出人類個體是友好或敵對并不總是有益的。她說,這是因為動物了解每一個人——而不是一概而論,可能會浪費寶貴的時間,這些時間本可以更好地加以利用,或者用于逃離迫在眉睫的危險。
“并不是所有的物種都能單獨識別人類——盡管懷有善意的人有時會做出這樣危險的假設。”Goumas說,“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有人說,‘喂養(yǎng)這些動物沒問題,因為它們認識我,它們不會去找其他人。’但這讓它們(動物)處于非常危險的境地,尤其是在我們仍不了解動物如何感知人類的情況下。”(文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