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zhuǎn)自:中國食品報
(資料圖片)
“正月初一吃圓子,二月里廂放鴿子,三月清明去買青團子……十二月里搓圓子?!边@是一首收錄在《蘇州童謠》中簡短且易上口的年俗童謠《十二月》,記錄了江蘇蘇州人一年中許多重要的活動,不難看出許多都與吃掛鉤。姑蘇飲食文化獨具特色,而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充滿無限生機,更充滿著無限歡樂。
爆孛婁
爆孛婁,聽名字好像很不耳熟,但也是蘇州人在過去新春中必吃的美食之一?!氨边@個字用來形容食物的還真不多見,往往都是炒菜相關,例如爆炒牛肉、爆炒腰花、爆炒豬肝等,是指用大火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把食物炒至出鍋,以保留食物最佳的風味。不過,爆孛婁可不是什么爆炒小菜,而是與爆米花類似的吃食,只不過不是用我們現(xiàn)在所熟知的玉米爆制,而是用稻米或是糯米,孛婁其實就是糯米花的意思。《田家五行》中記載:“雨水節(jié),燒干鑊,糯稻爆之,謂之孛婁花,占稻色。又叫孛羅、卜谷?!敝苑Q之為孛婁,是“卜流”之音的諧聲,寄寓占卜流年之好壞。清代袁景瀾在《吳郡歲華紀麗》中提到,如若爆出來的孛羅以翻白者居多,而非焦黑,則來年必福事多多,且一定要老少各占一粒,才算圓滿。
饤盤果餌
“饤盤果餌”這種叫法對于現(xiàn)代的年輕人來說可能不太熟悉,但實際上在現(xiàn)在的過年習俗中仍然存在,即干果盤,在蘇州地區(qū)則習慣稱之為“九子冰盤”或“九支盤”。干果盤里面盛放柿餅、蓮仁、蜜棗、桂圓、核桃、果仁等食品,待到親朋好友相聚而坐時,在中間擺上用來款客。不難發(fā)現(xiàn),盛放之物大都是甜食,有人認為這與蘇州人好吃甜食有關,畢竟蘇州本地的甜制品十分豐富,不過也不盡然。首先江南氣候潮濕,新鮮蔬果雖應景但不易儲存,況且年節(jié)綿長,如若經(jīng)常更換,難免浪費,而干果類制品易儲存、不易變質(zhì),倒是更為合適,既經(jīng)濟又不失待客之道;其次,吃甜食使人心情愉悅,說起吉祥話來,也更為容易,為主客交談增加融洽之感,也為節(jié)日的喜慶氛圍增添愉悅之情,實在妙哉;再者,如若是鹽腌制品,遇上江南的潮濕天氣,則易回潮霉變,不宜待客,不過隨著現(xiàn)代真空包裝的出現(xiàn),在果盤中放上一些也是可以的,更為客人提供了可選擇的空間。
至于為何有這“九支盤”,《吳郡歲華紀麗》中提到,此應該是古代五辛盤的遺制。五辛盤是用五種辛味菜調(diào)和的菜食,起初會在元旦制作,后來在立春日也會擺上,演變成了“春盤”,以迎接新春。李時珍《本草綱目·菜部》中就記載道,五辛菜包括蔥、蒜、韭、蓼蒿、芥五種辛嫩之菜,雜和制成,“取迎新之意,謂之五辛盤”。晉代周處的《風土記》中也提到“元日造五辛盤”,注曰“五辛,所以發(fā)五藏氣”,也即五臟之氣。可見古人認為食用五辛盤有助于身體排除厲氣,不過周處所提及“五辛盤”是由大蒜、小蒜、韭菜、云苔和胡荽制成,故“五辛盤”并非只有一種做法,不同時期不同地方略有所差異,但應都是辛菜無疑。
不過,“五辛盤”與“春盤”也并非完全相同,也有自身的發(fā)展流變,明代高濂就在《遵生八箋》卷三《食生菜》中寫道:“晉于立春日以蘿菔芹芽為菜盤相饋,唐立春日春餅生菜號春盤?!笨芍跁x代的春盤中還只有蘿卜、芹芽等生菜,但到了唐代,就衍生出了春餅。不過,“九支盤”雖說是兩者的繼承物,但春餅卻未在其中,可吃春餅的習俗倒是一直在蘇州保留,成為蘇州人在新春必吃的美食。
春餅
袁景瀾在《吳郡歲華紀麗》中是這樣描繪春餅的:“餅薄形圓,裹肉膾及野菜熟之。”可見皮薄餡多,葷素兼具,且其在春盤中的地位也不低,“鄰里珍為上供”。當然蘇州人也不只獨門獨戶食用春餅,也將其作為禮物饋贈親友,以共享春日。顧祿在《清嘉錄》中更是寫道:立春前一月,吳地的街市上就已經(jīng)開始賣春餅,賣家還自己掛上標語,曰“應時春餅”,買者絡繹不絕,真是熱鬧非凡。所以,春餅的上市時間是很早的,并不止于立春日,不過只有在這一天吃,才稱為“咬春”。
實際上,據(jù)《清嘉錄·一月》中《春餅》篇中的注,春餅即為薄餅,南北方皆有,早先的制作方法也較為簡單,把壓扁的兩面團子涂上油,然后搟薄,再送入鏜中烙片刻后翻面,須臾即熟,撕開后仍能成為兩張薄餅,可在其中加入各色食物,然后蒸熟或炸熟,如若是只加入夾生菜,也可即食。所以,由此推之,按照袁景瀾的說法,蘇州春餅應是在薄餅中夾入了淹泡好的肉和洗凈的蔬菜后,上蒸籠蒸后或下油鍋才制作成功。而隨著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春餅的制作技術也更為便捷,如今民間流傳的春卷,就是春餅的一種變式,成為人們餐桌上常見的美食。
酒釀餅
在蘇州,有“春餅、夏糕、秋酥、冬糖”這樣的說法,不過此“春餅”并非上節(jié)所述的薄餅,而是屬點心類。酒釀餅就是春餅的一種,一般在正月初上市,到三月中下旬就會下市,是新春的時令產(chǎn)品。上市期間,門店會傳出濃郁的酒香味,勾人味蕾,引得人們紛紛購買。而酒釀餅的原料就是蘇州本地的冬小麥和酒釀,味道十分醇正。餅有溲糖和包餡之分,餡則有葷素之別,不過還是以玫瑰、豆沙和薄荷味居多,這可能還是與蘇州人喜愛甜食有關。在過去,以同萬興、稻香村兩家食品店的酒釀餅最為有名。
而關于酒釀餅,蘇州民間還有一個與張士誠有關的故事。元末張士誠在蘇北興化一帶販賣私鹽,陰差陽錯誤傷人命,被官府通緝,為自保和保護家人性命,其舉家南逃。因逃得匆忙,糧食帶得不夠,幾天以后就已吃完,但為保命,一行人也只得忍餓趕路,可其母年事已高,長時間的奔波加之未補充營養(yǎng),使之在一天晚上餓昏過去。為救母親,張士誠冒著被抓的風險,闖入村莊,向村民討要食物,可這天恰好是寒食節(jié),詢問了十余戶村民后才得到能夠充饑的糧食,不過也就幾個用老酒腳發(fā)酵制成的面粉餅。張士誠帶回給母親他們吃后,發(fā)覺這餅雖然外貌慘淡,但卻十分可口,酒香味也是恰好,甚至還救了他們一行人的命,故他一直把這種味道記在心中。待其起事在蘇州稱王后,本想當面致謝那位贈餅的老翁,但尋找未果,心中甚是遺憾。為了銘記此事,他便親自請老師傅在皇宮中制作面粉餅,并取名“救娘餅”,以感激老翁的救命之情。后來,此餅傳到了民間,因此餅的主要原料是酒腳,加之蘇州話中“酒釀”與“救娘”同音,故民間更習慣稱之為“酒釀餅”。
黃連頭
黃連頭也是過去蘇州新春期間的一種特色小吃??吹竭@個名稱,可能會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黃連是熟知的多年生草本類植物,可黃連頭是何物呢?實際上黃連頭就是黃連樹的一部分,只不過“頭”這種叫法是吳地特色,吳地人習慣把植物的嫩芽、幼苗狀態(tài)稱之為“頭”,所以黃連頭就是黃連樹的嫩苗,雖味苦、性涼,但有食療之效,可去火、清熱。
在早先蘇州鄉(xiāng)間,黃連樹是十分常見的,當?shù)厝艘仓淠勖缈梢允秤?,通常會在四五月份的時候摘取,并用甘草汁淹泡,再讓自家小孩食之,以解內(nèi)熱、去胎毒等。而之所以選用甘草,則是因其味酸,與味苦的黃連頭混合,則苦中透著些許酸甜,別有一番滋味。不過,隨著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多用甘草粉拌制,更為方便便捷。
元寶茶
客人登門拜訪,自然免不了各色糕點與水果等招待,但食之過多,則免不了口干、發(fā)膩,故飲品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說起飲料,則不得不提中國古飲——“茶”,既解渴又解膩,實為待客之好物,來上一杯,不僅紓解干渴,茶水的清香更是拉近了主人與客人之間的距離,實是妙哉。
蘇州地處江南,日常生活中離不開茶飲。不過新春茶水也并非普通茶水,而稱“元寶茶”,會在茶水中多添加一些輔料,即兩枚青橄欖。至于為何增添的是此物,則與其獨特功效有關。青橄欖又稱青果,于我國兩廣、川滇等地種植?!侗静菥V目》記載其味道酸甘,且有開胃、下氣等功效?,F(xiàn)代醫(yī)學也同樣證明青橄欖中富含多種營養(yǎng)物質(zhì),特別是其維生素C和鈣的含量很高,容易被人體吸收,尤其適合婦女和孩童食用。民間也流傳著一句俗語“冬春橄欖賽人參”,足以可見其功效已被尋常百姓發(fā)覺并認可。
不過,也別忘了“元寶茶”中除了青橄欖以外,還有清香的茶水。兩者的結合中和了青橄欖的酸澀和茶水的苦澀,使得茶飲變得更為甘甜爽口,加之茶水自身也有減脂潤腸和清新口氣的作用,故在新年期間飲用,實在是再為合適不過?!霸獙毑琛弊顬橹匾氖瞧湫麓涸⒁馐譂庵?,但這“元寶”一詞的使用,也并非只為圖個好聽,而是青橄欖本就是兩頭尖、中間寬胖的形狀,與元寶的外形有異曲同工之處,故青橄欖茶的取名也兼具形意,頗具文人風格。凡此種種,造就了蘇州人對于“元寶茶”的喜愛。
(來源:吳文化博物館)
《中國食品報》(2023年02月24日06版)
(責編:王 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