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唐代,是詩人輩出的時代,僅僅在《全唐詩》中能見到的,就有好幾前位。然而,詩人雖多如繁星,能夠在詩的國度中長久不滅的,卻是寥寥可數(shù)的。更多的詩人,都在故紙堆中默默無聞地躺著。但是有的詩人,或許就是那么一首詩,更甚至是就那么一句,卻能夠名流千古。
張繼便是這樣一位,在牛毛一般的唐代詩人中,張繼首先算不上是大家,甚至在當時也算不得上是名家。如果千古絕唱《楓橋夜泊》沒有流傳下去,我們今天或許都不會知道有過這樣一個詩人。而姑蘇城外的“寒山寺”也不會成為那么多人心中的圣地了?;蛟S我們應(yīng)該感謝千年前的那個深秋的夜晚,感謝那場偉大的失眠,我們才能有幸讀到這首絕唱: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一個秋天的夜晚,張繼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張繼。南水鄉(xiāng)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lǐng)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
很難知道張繼是在怎樣的情況下留下了這樣一首傳誦千古,膾炙人口的詩篇,也無從知道他當時是怎樣的心情,只是知道把這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后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姑蘇,這個人間天堂,似乎早就鋪墊了千年只等待張繼的來臨。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寒山寺,夜半鐘,只為了等待這個客居的游子今夜漂泊至此。正是這短短二十余字,從此讓人們記住了蘇州,記住了寒山寺,也讓人們記住了這個失眠的讀書人,和他的一夜清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