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wǎng)訊 鶯聲嚦嚦、珠落玉盤,國家一級演員、蘇州市吳中區(qū)評彈團黨支部副書記張建珍30年如一日,將自己的青春貫注在評彈藝術(shù)上,從扎根書場碼頭到亮相世界舞臺,堅持傳播評彈文化、傳承評彈之美。
“評彈起于明代、興于清代,是江南文化發(fā)展的縮影,也被稱為‘最美蘇州聲音’。”張建珍說,小時候,她每天最快樂的時光,就是放學后通過收音機準時收聽長篇評彈,感受吳儂軟語的水鄉(xiāng)風情?!叭康慕巧?,老的、小的、年輕的、男的、女的,都是兩個人在演,光憑聽,就讓人產(chǎn)生一種畫面感,像放電影一樣活靈活現(xiàn)。”張建珍回憶,當時自己還不知道這叫“蘇州評彈”,更沒想過未來自己會與之產(chǎn)生美妙的聯(lián)結(jié),但在心里埋下了一個想法:“他們講故事講得好聽,我喜歡聽他們說書?!?/p>
滿懷熱愛與憧憬,張建珍報考了評彈學校。她面對的是難度不亞于今天升學考試的激烈競爭——光吳中區(qū)(當年叫吳縣)報考人數(shù)就達400余人。經(jīng)過7天比拼,張建珍脫穎而出,成為全吳中區(qū)唯一被錄取的考生。
在評彈學校,負責教授彈唱的是著名評彈表演藝術(shù)家邢晏芝。邢老師平時授課嚴謹,對學生的要求也很高,很少直接表揚,每次課堂表演必定逐一打分。在評彈的表演形式中,琵琶是基本功,卻是張建珍最“頭疼”的樂器。面對老師的批評,性格倔強的張建珍不服輸,堅持每天早早來到排練室,一個人對著鏡子糾正指法、調(diào)整坐姿、練習對詞。邢晏芝看到她的刻苦,精心點撥,告訴她彈唱并不是簡單地依樣畫葫蘆,而是需要融入自己的理解與情感。從此,張建珍正式打開了彈唱世界的魅力之門,“語言的構(gòu)思、眼神的琢磨,從登臺的那一刻起,就要牢牢抓住觀眾的心?!?/p>
上世紀90年代初,評彈藝術(shù)受到?jīng)_擊,演員紛紛轉(zhuǎn)行,張建珍一度也曾迷茫動搖過,然而想到深愛的評彈藝術(shù),想到曾經(jīng)立下的傳承之愿,她最終還是決定留下,立志用最美的聲音留住聽眾。她一方面虛心求教、刻苦鉆研,精心打磨技藝;另一方面堅持一線演出,在與廣大聽眾的零距離互動中不斷改進表演方式。
評彈的根基在書場,張建珍跑遍蘇浙滬各地的書場碼頭演出。演出收入微薄,難以養(yǎng)家糊口;每年300場演出幾乎都在外地,無法照顧家中老小;書場條件簡陋,宿舍床鋪被雨水打濕……這些困難她都一一克服,為評彈事業(yè)奔波無怨無悔。
進入21世紀,隨著國家對文化建設(shè)的日益重視,昆曲、評彈等傳統(tǒng)藝術(shù)開始煥發(fā)新的活力。張建珍依然堅持一線演出,與廣大聽眾零距離接觸,不斷傾聽意見,積累表演經(jīng)驗,每年完成演出300余場,足跡常常深入到農(nóng)村、社區(qū)、高校。
“評彈如何讓現(xiàn)代大眾更喜歡?如何讓年輕人更容易接受?”演出之余,張建珍一直在思考。她一改傳統(tǒng)評彈臉譜化、程式化的模式,認真準確地刻畫人物性格和語言,所扮演的角色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她積極嘗試跨界編曲表演,從參與演唱錄制電影《金陵十三釵》的插曲《秦淮景》,到登上央視舞臺填補春晚蘇州彈詞演出空白;從作為江蘇文化代表參演倫敦奧運會,到在上海逸夫舞臺開創(chuàng)長篇彈詞進大劇場連演15場的先例……她用不斷的挑戰(zhàn)演繹創(chuàng)新。
評彈的發(fā)展離不開傳承。除了扎根舞臺,張建珍還堅持開展評彈公益教學,每年堅持開設(shè)40余場公益課,近10年累計受眾近3萬人。每年她都和青年演員一起封閉集訓,全程參與排練,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技藝傳授給青年演員,她的學生也捧回越來越多的省、市大獎?!白鳛樘K州的城市名片,評彈的身價越來越高了,但評彈演員更需要承擔起繼承傳播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張建珍常說,既然決定一生與絲弦音韻相伴,就要堅持讓“最美蘇州聲音”傳得更遠。
標簽: 零距離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