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蘇州市疾控中心在疫情發(fā)布會上介紹,該市發(fā)現奧密克戎BA.1.1進化分支,在多個數據庫中均未發(fā)現新冠病毒基因組高度同源序列。
國內出現了此前未有的奧密克戎新變異?這個變異如何出現?新冠病毒是不是又進化了?疫情還防不防得?。?/p>
盡管蘇州市疾控中心強調,需要一定時間來分析比對才能公布進一步信息。但這個新變異仍引起了廣泛關注和不少猜測,登上熱搜。帶著上述問題,科技日報記者連線采訪了國家級數據平臺的一位病毒學專家。
僅憑測序相似程度判斷為時過早
“‘未發(fā)現高度同源的序列’,這樣的說法不夠科學?!痹搶<冶硎?,首先,該報道想表述的意思應該是“高度相似的序列”,在生物進化研究中,“同源”只能被描述為“是”或者“否”;其次,“高度”的含義不夠精確,99.9%和99%都可能被認為是“高度”,但是這兩個相似性之間的差異引起的序列數量變化高達200多個核苷酸;最后,基因組序列變化并不意味著病毒的傳播力、感染力、致病力等必然會發(fā)生變化,不能僅僅根據序列差異數量判斷是否出現新的流行變異株,而應進一步分析序列變異有沒有引起對應氨基酸的變化,這個變異又發(fā)生在哪個蛋白上,如果是重要蛋白是否在關鍵區(qū)域。只有這些都研究清楚了,才能夠知道新的毒株可能產生的后果。所以在披露奧密克戎“新分支”時,必須同時將變異位點公布出來。
是否為“新分支”目前尚不確定
蘇州市疾控中心通報中提到,發(fā)現奧密克戎變異株BA.1.1進化分支,是不是說明已經變異到一定程度了呢?
“對于新冠病毒的新分支,國際上有不同的定義?!痹搶<覍萍既請笥浾弑硎荆械亩x比較粗放、有的比較細致。學術界有不同的分類方法,設立了不同的標準。
科技日報記者查詢文獻資料了解到,有學者在分析了35000多條新冠病毒基因組信息后,在2020年7月提出了動態(tài)命名的方法 “PANGO”,其他學者也提出過不同的分類方法。
以較為廣泛應用的“PANGO”法為例,該方法規(guī)定:一個新的子分支,必須有充分系統發(fā)育證據,證明后代譜系在某個不同地理區(qū)域人群中的流行過程中從祖先譜系向后代譜系的進化過程,也就是說子分支必須有實質性地向前傳播。目前而言,僅從一位感染者中檢測到該變異序列,難以證實其有實質性地向前傳播,因此不一定能被定義為新分支。
“新分支”不足為奇 有可能“自生自滅”
“此輪本土疫情已經持續(xù)了一個多月了,按照新冠病毒的變異速度,出現2個左右的變異是正常的。”該專家表示,但并不是說新冠病毒一出現新分支就都會變成厲害的變異株,只有比較“適應”的病毒才有可能存活下來,即便存活下來,也未必會發(fā)展成為主流毒株。
“如果你去回溯德爾塔毒株,會發(fā)現它有很多分支AY.1、AY.2……AY.133,但最后成為主流的只有幾個?!痹搶<医忉?,大量的分支在流行的過程中“自生自滅”。因此,即便是出現一個新的分支,那也無需過度恐慌,分支最后未必會形成主流,也很少會發(fā)展為更具感染力和致病性的毒株。
重要的是大量采集當前各地新冠陽性人員樣本進行病毒基因組測序,通過生物信息學方法密切監(jiān)測變異情況,及時發(fā)現主流毒株,研發(fā)有效的疫苗、抗病毒藥物和檢測試劑,實現對疫情的防控。
本報記者 張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