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研究所研究員 趙忞
2010年,蘇州河游船第一次向公眾開放,經歷了停航、復航,再停航,2022年,蘇州河水上觀光即將重啟。這一次,游船路線從蘇州河普陀段延伸至其他中心城區(qū)段。最近一個月,澎湃研究所研究員實地調研了蘇州河中心城區(qū)段外灘源碼頭、四行倉庫碼頭、昌化路碼頭、盤灣碼頭、長風碼頭及其腹地。綜合調研發(fā)現,借鑒國土空間規(guī)劃中的“雙評價”策略,撰寫了蘇州河水上觀光策略研究報告。該報告共分為三個部分。先從現已貫通區(qū)段的自然條件研究未來可開展水上活動的種類和方式,對這些特定的種類和方式評價各個碼頭的城市功能短板,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最后總結蘇州河游船實踐對國內其他城市開展水上觀光旅游的啟發(fā)。
此為報告第二部分,詳細分析了幾個重要碼頭的功能短板,并提出應對策略。
蘇州河游船項目重啟后,慕“十里洋場”之名而來的游客會大量集中于恒豐路橋至外白渡橋一段,基本與現在規(guī)劃中的中央活動區(qū)段重合;中段最吸引人的是“河窄彎急”,工業(yè)景點點綴于凸岸,適合體驗航行本身的小眾客群;而盤灣以東大量的河邊綠地對于本地居民而言是生活品質的體現、戶外活動的中心,但從水上觀光的角度而言,風景不免有些單調。不同的地區(qū)對應的客群不同,也對碼頭旁邊的城市功能提出了不同的需求。
如果船上的硬件無法彌補,則需靠岸上的功能來解決。以下將從河口上溯,分別評價每一個確定位置的重要碼頭的城市功能,分析它們的短板,以及討論未來可能重新開啟的次要碼頭。前文探討過的昌化路碼頭不再贅述,而夢清園碼頭服務范圍只有綠地景點,在此也不做討論。
制圖:趙忞外灘源碼頭:北岸消費空間不足
蘇州河最東的河口處,外灘源兩岸各有一個碼頭。北岸碼頭周邊被高檔酒店環(huán)繞,也沒有街邊商業(yè),只有碼頭建筑處有一個小型的咖啡館,完全無法滿足游客等待和休閑消費的需求。單體大體量酒店導致了
每塊街區(qū)的外圍都缺少零售小店,降低了游客的游覽興致?,F在“禁止一切”的碼頭廣場也不適應未來旅游的需求。必須將游客向城市腹地引流,才能緩解之前建設中的短視。四川北路確實有可玩可消費之處,但碼頭正對的吳淞路尺度過大,旁邊的乍浦路缺乏消費設施,正對外白渡橋的大名路觀景、商務有余,消費依然不足。
制圖:趙忞與北岸相比,南岸碼頭邊的圓明園路街邊底商空間預留較多,未來向岸上空間的引流效果也會更好。在南岸碼頭下船后可以首先選擇游艇會舊址短暫休憩,然后經過圓明園路逛吃逛吃至南京路,或者走到外灘廣場,一路欣賞外灘建筑群,一路走至南京東路。
外灘源碼頭周邊的背街中不乏全家這樣的便利店、圓明園路上的小店和不定期市集。它們不僅可以較為方便地將游客分流至天潼路和南京東路地鐵站,從碼頭到地鐵站一路上的體驗也相對豐富。但從碼頭繼續(xù)向東,到北外灘的國際客運碼頭的距離也在1公里之內,卻難以有類似的體驗感。俄羅斯領事館不可隨便入內;證券博物館受眾較窄,非專業(yè)人士很難被吸引;世界會客廳尺度過大,走起來體驗感較差,很難讓人進入和停留。因此唯一熱度高(上圖中紅色點)的就是郵政博物館,僅僅因為可以進入,而且主題較為日常。
四行倉庫碼頭:公共廁所不足
四行倉庫碼頭大概率選擇現在的親水平臺處,但還沒有建設動向。趙忞 圖四行倉庫周邊是極為典型的“通過不設置公廁分散人流”形態(tài),無論是新閘路一側還是曲阜路一側均缺乏獨立公廁。四行倉庫創(chuàng)意區(qū)的大樓內確實有,但與可能的碼頭所在地隔著一道防洪墻。由于碼頭大概率設在北岸(南岸已建滿),如果沒有地鐵站邊的大悅城,團游旅客只能過河去人民廣場周邊方便。公廁問題在所有碼頭都存在,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是:單體公廁作為剛需,為什么反而成為旅游硬件中被排斥的對象?
制圖:趙忞除了靜安大悅城之外,四行倉庫的背街,即國慶路的東端,也出現了一片零售餐飲密集區(qū)。因為那個街區(qū)是文化用品批發(fā)中心,小店林立,也是團游的用餐區(qū)。而南邊人民廣場四周公廁密集,與那片街區(qū)有大量老舊小區(qū)相關。這對水上觀光游的體驗而言并非是好的城市功能分布方式。
盤灣碼頭:需增加新碼頭“盤活”
在蘇州河所有碼頭中,盤灣是最孤立的一個存在。它位于蘇州河的北岸,而華政、中山公園、豐田紗廠舊址全部位于河的南岸,從盤灣碼頭步行到上述任一景點均超過15分鐘。碼頭周邊缺乏過河設施,假使華政橋能夠開通,連接兩岸,半島內的旅游景點可在10分鐘之內到達。但在現在的管理模式下無法實現,可望而不可及。而且華政步道部分堤外已經全部景觀化,無新建碼頭的可能性。餐飲消費又極度偏向地鐵一側,與景點并不順路。這讓它的旅游屬性大打折扣。
盤灣碼頭利用河道匯合處的遺跡,正對華政半島,占地面積較大。趙忞 圖制圖:趙忞目前曹楊路橋東部不遠的南岸東南角正在進行城市更新。如果按照之前的計劃“內環(huán)以內碼頭平均間隔1.1公里”,從華政的可達性角度考慮,可以在那里設立一個碼頭,這樣步行1公里之內就可以抵達華政步道和中山公園,還可以連接隆德路和武寧路兩個地鐵站。但缺點在于周邊景點不多。
制圖:趙忞設在河對岸的開倫江南場(江南造紙廠舊址)則幾乎沒有任何效果。制圖:趙忞長風碼頭:優(yōu)先作為終點
制圖:趙忞大渡河路地鐵站周邊是普陀區(qū)新的文化中心之一,沿河綠化也按照海綿城市的理念,設計成為城市的緩沖區(qū),有長風公園和一系列以“長風”為名的綠地。從這里開始,蘇州河逐漸進入城郊生態(tài)段??梢钥吹降ぐ吐反a頭的城市功能還不完備,但長風碼頭相對成熟,與地鐵站接駁順利,并且有長風大悅城等城市功能配套設施,便于游覽和消費。但比較可惜的是長風碼頭無法與蘇州河南岸長寧區(qū)的人氣景觀——以“外星般的設計”吸引了大量年輕人打卡的蘇州河景觀步廊互動。
總結下來,外灘源碼頭、四行倉庫碼頭和昌化路碼頭周邊區(qū)域擁有相對完善的城市功能,未來可以繼續(xù)提升城市功能,增加更加游客友好的基礎設施和消費、休憩的場所,將它們更好地串聯起來,將蘇州河打造成一個完整的景觀帶。而后幾個碼頭的“癢點”在于盤灣碼頭很難帶動河南岸的景點,長風公園碼頭周邊的城市功能較為完善,在短期內適合作為終點碼頭。待碼頭周邊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之后,再討論更加精細化的旅游線路。
碼頭聯動從騎行開始
外灘源碼頭、四行倉庫碼頭和昌化路碼頭的聯動方法可以從旅游網站的游記上看到問題。蘇州河與河邊自然和文化景點是兩個維度,澎湃研究所研究員通過搜索馬蜂窩的游記,發(fā)現兩個維度的交集出現在2018年后,大致與蘇州河貫通項目同期。就各碼頭片區(qū)而言,它們相互之間并未出現交集。與外灘源片區(qū)交集最多的是外灘,這也就意味著碼頭周邊景點的游覽路線是從外灘開始,而后向河北岸擴散。四行倉庫到外白渡橋則是成熟的團隊游步行體驗路線。四行倉庫碼頭周邊景點除蝴蝶灣之外多與外灘和人民廣場聯動。夢清園和M50經常作為騎行或單獨游覽的場所。
制圖:趙忞碼頭可覆蓋范圍內且提及頻率較高的又位于丹巴路碼頭邊的蘇州河工業(yè)文明展示館;夢清園和昌化路碼頭的蘇州河夢清園、天安千樹和M50,其中天安千樹作為新建成項目,擁有與自然博物館近似的人氣;四行倉庫碼頭附近的景點有四行倉庫抗戰(zhàn)紀念館和自然博物館;外灘源碼頭中有上海郵政博物館,作為周邊唯一能進入參觀的建筑,其被提及的次數與M50相仿。
而蝴蝶灣之所以不在任何碼頭的覆蓋范圍內卻依然保有很高的人氣,是因為騎行愛好者的路線偏好。從外白渡橋至天安千樹,在河北岸騎行路線通常是先沿河西行,中途可在四行倉庫和OCAT當代藝術中心打卡,在靜安國際中心處拐彎上橋過河。折返時從昌化路折至安遠路之后才能到達河邊,再沿西蘇州路-西蘇州路回到外白渡橋,剛好在蝴蝶灣綠地休整。
常見騎行路線地圖和打卡點。制圖:趙忞前三個碼頭可以通過騎行而相互連接,甚至可以重新啟用蝴蝶灣碼頭,但后者的城市空間需要優(yōu)化。澎湃研究所研究員在騎行體驗時發(fā)現,難以分辨主輔道路,康定路和康定東路的交匯處缺乏視覺引導,張愛玲故居等古建由于層數較矮,夏季會被行道樹遮擋,難以吸引注意力,無論是騎車還是步行,很容易把超高層住宅當作視覺重心而一路向南,之后迷路。并且,從蝴蝶灣到周邊三個地鐵站(南京西路、漢中路和自然博物館)的路徑都不順,均需要經過銳角拐彎,不依賴導航的話很難順路到達。
在原有分析圖上疊加蝴蝶灣碼頭500米和1000米覆蓋范圍。它可以完全覆蓋漢中路地鐵站,但在餐飲零售和公廁配置上則是很大的短板。而去往南京西路和自然博物館都需要兩個銳角拐彎。制圖:趙忞
總而言之,未來昌化路以東的水陸聯動可以將步行、游船和騎行做復合化規(guī)劃??梢岳米孕熊噽酆谜邔嵺`出的路徑,增加視覺引導,統(tǒng)一風格和視覺語言,改善體驗感。
蘇州河無法承擔通勤功能,水上觀光受水文條件局限,歌舞和餐飲活動也可能無法在游船上實現,游客大概率還是靜坐觀賞兩岸風光。為了減輕久坐帶來的身心疲勞與倦怠,多設碼頭??渴且环N好的選擇,還可以將船上無法完成的活動交由城市空間補充。
但這對現有城市設計提出了很大的挑戰(zhàn)。一是“禁止一切”的碼頭平臺周邊亟待增加餐飲、零售、公共廁所、信息亭,甚至表演場所;二是需要考慮如何將碼頭的客源更有效地引入城市空間,尤其與傳統(tǒng)的旅游景點、商業(yè)區(qū)的互動;三是如何讓碼頭間產生聯系,讓蘇州河旅游成為一個認知上的整體,改變碼頭僅僅是交通節(jié)點的刻板印象。而讓碼頭至碼頭之間的游覽變得更有趣,一方面可以在停船時讓游客有更多的體驗選擇,另一方面也可以面向專業(yè)窄眾,例如文史愛好者、觀鳥愛好者等策劃高品質的線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讓蘇州河真正成為上海的城市名片。
責任編輯:吳英燕